你买的高端四件套是坑?央视起底:支数虚标,A类标都是假的
发布时间:2025-09-23 11:00 浏览量:3
你花几百上千块在直播间抢的“100支长绒棉四件套”,可能连30支都达不到。那些贴着“A类母婴标准,适合裸睡”的标签,或许是5毛钱一张从辅料店买来的假货。央视《财经调查》昨晚曝光的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,撕开的不只是几个商家的遮羞布,更是一条从虚假宣传到伪造检测报告的完整造假产业链。当“安全”“舒适”这些消费者最基本的诉求,成了直播间话术里的诱饵,我们不得不问:那些每天贴身8小时的床上用品,到底还能不能让人放心?
一、“100支长绒棉”“A类母婴级”:直播间话术里的“高端陷阱”
打开直播间,主播们的话术像精心编织的网:“今天破价福利!100支长绒棉四件套,专柜价1999,今天只要299!”“A类母婴标准,宝宝都能裸睡,老人小孩用着绝对安全!”这些话精准戳中消费者痛点——花少钱买高端,还要兼顾安全。但镜头背后,真相可能截然相反。
南通一直播间的工作人员直言不讳:“我们宣传的匹马棉就是引流套路,是不是真的不重要,反正消费者看不出来。”他们口中的“100支”,实际纱线细度可能连50支都不到。纺织品支数是衡量纱线粗细的核心指标,数值越大纱线越细,面料越细腻。市面上常见的四件套支数多在30-80支,30支像粗布麻衣,80支接近丝绸质感,100支则更轻薄柔软。但普通消费者根本没法凭肉眼分辨,商家正是利用这个认知盲区,把低支数产品标成“100支”,身价立刻翻倍。
更离谱的是“A类母婴标准”的谎言。根据国家标准《GB18401-2010》,婴幼儿纺织产品(0-3岁宝宝用)必须符合A类要求,且必须标明“婴幼儿用品”字样;成人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(比如四件套)至少要符合B类标准。但直播间里,“A类”成了“高级感”的代名词,主播们刻意模糊“婴幼儿用品”的限定,只喊“适合裸睡”“母婴级安全”,让消费者误以为A类就是“最高标准”。
嘉兴一场面向老人的私域直播更露骨。主播对着镜头说:“叔叔阿姨,这款四件套是A类加厚的,冬天盖着暖和,对皮肤还好,今天只要199!”但海宁家纺城的商户透露,这类针对老人的直播,“材质和支数基本都是瞎编的,老人不懂这些,就信‘安全’‘便宜’。”
二、5毛钱的标签、带二维码的假报告:造假产业链有多“专业”?
虚标支数、乱喊“A类”只是表面,真正让人心惊的是背后的造假产业链——从标签到检测报告,都能“量身定制”。
央视记者暗访发现,辅料店老板们对“假A类标签”的生意轻车熟路:“要多少?A类标5毛钱一张,B类3毛,印上‘母婴级’‘适合裸睡’都行。”这些标签用的是和正规标签一样的材质,不仔细看根本辨不出真假。更嚣张的是伪造检测报告。一家辅料店老板当场展示了一份“样例”:委托单位、地址、样品名称、测试项目、结果一应俱全,甚至盖着“检测专用章”,最下面还附了个二维码。“你扫码看看,能跳转到我们做的‘假官网’,显示‘报告真实有效’。”老板得意地说,“细节做得和真的一样,客户拿去直播间用,没人会怀疑。”
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做假报告?因为直播间卖货需要“凭证”。有商家坦言:“现在消费者买东西要看检测报告,平台也要求上传,没这个卖不动。”于是,伪造检测报告成了“刚需”。这些假报告不仅能骗过消费者,甚至能蒙混平台审核——只要报告上的“CMA认证标识”“检测项目”看起来像模像样,平台的机器审核根本识别不出真假。
这条产业链分工明确:商家提出需求(比如“100支棉”“A类”),辅料店制作假标签和检测报告,直播间负责用话术包装销售,最后消费者买单。而造假成本低到离谱:一张假标签5毛,一份假报告50块,却能让四件套的售价从几十块飙升到几百块,利润翻十倍不止。
三、老人、宝妈成目标:谁在被“精准收割”?
直播间的假货不是“撒网式”骗,而是“精准狙击”特定人群——老人和宝妈。
老人为什么容易中招?嘉兴那场私域直播给出了答案。主播们用“叔叔阿姨”“家人”拉近距离,强调“便宜”“安全”“适合老人”,再配合“今天不买明天涨价”“只剩最后50单”的紧迫感,老人很容易冲动下单。更重要的是,老人对“检测报告”“支数”这些概念几乎一无所知,看到标签上的“A类”和报告上的“合格”,就觉得“肯定是真的”。
宝妈群体则被“A类母婴标准”精准拿捏。新手妈妈们对宝宝的用品安全格外上心,看到“适合婴幼儿”“A类标准”就容易放下戒心。但央视曝光的案例里,有宝妈买了“100支A类四件套”给宝宝用,结果孩子睡了几天身上起红疹,送去检测才发现,面料甲醛超标,根本不符合A类要求——所谓的“婴幼儿用品”标签,不过是5毛钱的假货。
这两类人群的共同点是:对线上购物规则不熟悉,信息获取渠道单一,维权意识弱。商家吃透了这些特点,用“情感话术+假凭证”组合拳,把他们变成了“行走的钱包”。
四、流量逼的?监管松的?为什么假货能在直播间横行?
直播间高端四件套造假不是一天两天了,甚至成了海宁家纺城商户口中的“公开秘密”。为什么会演变成行业潜规则?
首先是直播电商的“流量逻辑”在作祟。直播间卖货讲究“流量换成交”,主播们需要用“破价”“福利”吸引观众停留,而低价的前提是压缩成本。有商家算过一笔账:“真100支长绒棉的面料成本就要一百多,加上做工、运费,卖两百块根本不赚钱。想赚钱,只能用30支的面料,标成100支,成本压到三十块,卖两百块净赚一百七。”流量竞争越激烈,商家越依赖“虚标参数+低价”的套路,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——老老实实标参数的商家卖不动,只能跟着造假。
其次是消费者的“认知盲区”。支数怎么看?A类标到底是什么?大部分人说不清楚。有调查显示,80%的消费者不知道“支数越高纱线越细”,60%的人以为“A类就是最高标准”。这种认知不足,让商家的虚假宣传有了生存空间。
最后是监管和平台的“滞后性”。传统的监管方式是“抽检”,但直播间的特点是“短平快”——一场直播卖几万单,货可能几天内就发完了,等监管部门抽检到问题,商家早就赚完钱跑路了。平台虽然要求上传检测报告,但缺乏“验真”能力,假报告照样能通过审核。至于伪造检测报告的辅料店,隐蔽性极强,除非记者暗访,否则很难被发现。
五、别让“安心觉”变成“糟心事”:我们能做什么?
直播间高端四件套造假,坑的不只是钱,更是消费者的信任和健康。那么,我们该怎么避开这些坑?
对消费者来说,记住三个“别信”:别信“100支以下卖几百块”——真100支长绒棉四件套,成本至少两百以上,低于这个价大概率是虚标;别信“没标‘婴幼儿用品’的A类”——A类只强制要求婴幼儿用品符合,成人四件套标A类可以,但必须有“婴幼儿用品”字样才是真的给宝宝用的;别信“扫码能查的检测报告”——真正的检测报告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“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系统”查CMA编号,假报告的二维码跳转到的都是“山寨网站”。
更重要的是学会“留证据”。买直播间的四件套时,录屏保存主播的宣传话术(尤其是“100支”“A类”“适合婴幼儿”这些承诺),截图保存检测报告和标签照片,收到货后检查吊牌是否和宣传一致。如果发现被骗,拿着这些证据找平台投诉,或拨打12315向市监局举报——最新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规定,商家虚假宣传要“退一赔三”,不足五百赔五百。
对行业来说,治理需要“多管齐下”。平台不能只做“甩手掌柜”,要建立“检测报告验真系统”,对接官方数据库,自动识别假报告;监管部门要盯上“辅料店”这个源头,严查伪造标签和报告的行为,追究刑事责任;行业协会也该站出来,多做科普——比如拍个短视频告诉大家“怎么看支数”“A类标长什么样”,让消费者不再是“小白”。
当你躺在花几百块买来的“高端四件套”上时,可能想不到,那标签是5毛钱买的,报告是伪造的,支数是瞎编的。央视曝光的不只是几个黑心商家,更是直播电商野蛮生长下的信任危机——当“安全”“舒适”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要靠“运气”实现时,谁还敢在直播间买东西?
别让“安心觉”变成“糟心事”。需要警惕的不只是那床四件套,更是那些用谎言编织的“高端梦”。而打破这个梦的,需要消费者的清醒,平台的负责,和监管的刀刃向内。毕竟,谁也不想在每天睡8小时的床上,盖着一床“假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