触目惊心,央视曝光高端四件套的造假骗局,每家几乎都在用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16:16 浏览量:4
令人发指!你买的“A类母婴级”枕套床单,可能是黑心棉做的!
近日,央视记者暗中前往江浙等地,调查在许多电商直播间中热卖的床上家纺用品,发现其中鱼目混珠,弄虚作假的套路层出不穷。
在嘉兴做直播的老板讲“诚信”,向暗访的记者表示:“你跟我拿货,我不忽悠你,这个长绒棉就是吸引人下单的噱头。”
“不用担心,用什么布无所谓,”南通某工厂负责人安慰前来“采购”的记者:
“你哪怕是用黑心棉的布,我都可以帮你打成A类母婴标!”
可在直播间里,主播们却信誓旦旦地向消费者保证:
“人一辈子有三分之一时间躺在床上睡觉,你要买就不要将就,我这面料A+材质,小宝宝可以直接拿来啃咬。”
“我这是很高端的160支布料,其他家50支,柔软度舒适度根本没法比!”
我们很难想象,主播们屡屡用来“宠粉”的高端床品,竟然全部来源于一条造假、售假的完整产业链。
最近这一年,电商平台上突然涌现了大批的“高端家纺产品”,通常以床上枕套、床单、被套四件套为主。
它们不但用料讲究,而且纺织支数高、工艺好,价格却格外亲民,物美价廉,在主播们的极力推崇下,吸引了许多消费者下单购买。
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
9月21日,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《热销的家纺“四件套”》,实锤江浙一带某些床上家纺用品企业知假售假、以次充好,且在电商平台上欺骗消费者的恶劣行径。
“说成匹马棉,就是为了引流,这都是噱头。”
当记者以采购商的身份,联系并实地拜访了数个直播间工作人员后,得到了确切的答案:
直播间里售卖的“高端”床品四件套,宣传说采用美国进口匹马棉,或者埃及长绒棉,实际是普通长绒棉,甚至更低档的细绒棉。
之所以把原料材质吹得如此难得,一方面是为了吸引眼球,另一方面是算准了消费者不会为了一两张床单枕套去掏检测的费用。
“消费者哪里懂呢,就说是长绒棉的一种,档次什么的,检测也查不出来。”直播间的老板如是说。
这种把原材料“模糊处理”的方法,不光用在织料品质上,也被用在织料种类上。
豫鑫家纺的工作人员在向记者介绍一款批发价为95、年销量达到20多万件的床品时直言:
标签上写“全棉磨毛”,事实上是用65%的棉和35%的化纤混合纺织的,但摸起来和100%棉差不多。
根据国家对纺织品纤维含量标注的要求与规定,商家应该对产品纤维的成分名称、含量进行明确标识。
刻意模糊材质,把含有化纤的材料取名为“全棉”,是知法犯法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的行为。
除开原料高端,超过100支的面料支数也是这些四件套床品吸引人的原因。
在纺织行业中,支数指纱线的粗细程度。当支数升高,纱线变细,制作出来的布料就变得细密、柔软、光滑、亲肤感好。
在我国棉纺织市场中,布料支数通常是30~80,足以满足普通人日常的穿衣、洗漱、床品需求。
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,越来越多消费者期待用上更优质的日用床品。
这些年,纺织工艺更新迭代,新疆优质长绒棉的产量也不断提升,一改过去依赖进口棉花的情况,许多工厂已经有能力稳定生产100~180支的高端布料。
那这些直播间中售卖的四件套,是否名副其实,是商家宣传的100支甚至更高呢?
记者寻根摸底找到直播间对应的存储仓库,发现所谓的“100支面料”,只是主播们和消费者玩的文字游戏:
100支指的是正面60支,背面40支,加起来一共100支。
在海宁市某家纺城中,多家批发店家向记者表示,床品的支数很多都是虚标的,60支写100支,80支写160支,因为“支数低卖不上价格”。
专门做老年人私域直播的云悦家纺,一个小时直播能卖出近千件商品,一年销量超过30万套。他们卖40支的被套,却告诉消费者面料为50支。
工作人员还与记者算账:100支的布1米就要40元,一套床品8米布,光面料成本就300多。所以在直播间里只卖100多乃至几十块钱的四件套,绝对不可能有100支。
“如果真的是100支,肯定要按170、180支来说。”
在电商销售平台中,虚假宣传是常态,支数上浮是公开的秘密。
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,部分四件套商品没有标明厂商和厂址,追问之下得知,有些厂家专门生产这类““三无”产品”,便于下游商家包装、贴牌、造假。
几经波折,记者终于联系上南通诗锦家纺工厂的负责人。
见面后,负责人对A类“母婴级”标签的要求讲得头头是道,要没有细菌,不加荧光剂,能直接接触婴儿的皮肤。
但走进生产车间,却看见大批量的四件套、儿童被随意堆放在脏乱差的厂房货架上、地上。
触目惊心的是,它们全部贴着A类标签。
负责人坦言,在他这里,哪怕是垃圾布都能标成A类。低廉的价格让他的商品格外受电商公司的青睐。
这些公司把“三无”四件套买到手后,怎样把它们包装成热销的“高端货”呢?
答案就藏在家纺市场的辅料店铺里。
这些主营水洗标、吊牌、宣传册的辅料店,会主动为前来咨询的客户“出谋划策”,从外观和标识入手,帮助伪劣四件套鱼目混珠。
金天印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仿冒“A类”的标签非常抢手,如果客户有需要,他们还可以帮忙制作产品检测报告。
随即向记者展示了以往伪造的报告,从委托方到厂址、从检测结果到佐证的二维码都一应俱全,只要把样品名称和公司名称修改一下,一份以假乱真的报告便“新鲜出炉”。
数以万计的劣质四件套,就这样经过自制标签、随心包装,摇身一变,成为 “品质好物” 流入市场,流向信以为真的千家万户。
造假售假的情况被央视曝光后,南通、海宁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、公安部门连夜出动,对涉事企业进行了调查,查封扣押7389套(件)不合格商品。
然而,消费者们对此并不买账:
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为什么总要等到记者暗访后才去整治?”
种种行业乱象的出现,一方面说明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存在漏洞,未能及时发现、遏制分散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造假行为。
另一方面也说明造假售假的背后,存在一套“低风险、高回报”的畸形生态:商家造假成本低、较隐蔽,监管追查成本高、难度大。
作为消费者,我们没有分辨材质和支数的专业能力,只能通过一些简易的方法来避免掉入消费陷阱,例如品牌、产地、价格、手感、有没有刺鼻味道等。
而主播们“源头厂家”“A类母婴级安全放心”“破价福利”等推销话术,通常十分有诱惑力。
很多时候消费者之所以下单,买的是对主播、对品牌、对产地、对行业的信任。
江浙地区历来是纺织业高度发达的地区,南通更是几乎包揽了中国人的床上四件套,其纺织市场年交易总额超过千亿元,是当地的支柱产业。
去年南通就曾因羽绒骗局而“荣登”央视,今年又因床上四件套再度翻车。
若没有了诚信和品质作为基石,最终任何从业者都无法获益。
毕竟一个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,或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,但摧毁它,可能只需要信任崩塌的一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