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县出土的“史前四件套”,看完直呼懂生活~太会过!

发布时间:2025-11-18 14:32  浏览量:1

在保定易县的北福地遗址,沉睡着一群沉默千年的“老住户”——他们没有留下文字,却用陶土、石器与烟火,写下了一部最原始却最动人的文明序章。

这里出土的每一件文物,都像是一封来自远古的信,轻轻诉说着7000至8000年前,我们的祖先如何生火做饭、研磨谷物、开垦土地,一步步从蒙昧走向文明。

今天

就让我们走进易县博物馆

触摸那些朴实无华却意义非凡的文物

感受中华文明最初的脉动

人面倒靴形陶支脚

新石器时代

的“锅架”

你家厨房有锅架吗?在数千年前的易水河畔,先民们也有自己的“厨房神器”——人面倒靴形陶支脚

古人煮饭的时候,把陶盆架在这些小柱子上,底下生火,这样锅能受热均匀,将食物煮熟。北福地遗址出土的陶支脚就是古人版的厨房神器,虽然朴实无华,但是超级实用。它见证了华北地区最早的一批老住户是如何开启文明生活的。

人面倒靴形陶支脚,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极具价值的重要文物,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生活印记。为研究古人生产生活、制陶工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。

小口双耳壶

7000年前

的“时空信使”

小口双耳壶,它诞生于距今约7000多年前,每一道手工痕迹都诉说着先民的智慧。

这件陶器纯手工制作,直口微敛,鼓腹平底,两侧系耳,精巧对称,其设计完美融合美学与实用。

◆ 小口,减少液体挥发倾洒;

◆ 双耳,平衡提携,便于背负传递;

◆ 圆润的腹部,如远古“粮仓”可容纳生存所需。

小口双耳壶不仅是实用器具,更是中华早期艺术与技术交融的结晶。它见证远古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,承载着远古文明的鲜活记忆。

石磨盘与石磨棒

农业文明

最初的回响

距今8000年前的石磨盘与石磨棒,带着岁月的沧桑,诉说着农业文明最初的回响。

石磨盘呈椭圆形,底部弧形凹槽既增稳又聚粉。石磨棒表面满是细密划痕,是千万次研磨的印记。

先民将粟、黍铺于盘上,握棒碾压,谷壳脱落,粉末簌簌落下,脱壳、磨粉一气呵成。这简单组合是文明关键一步,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变,从采集到农耕的跨越,都由这日复一日的研磨开启。稳定的食物供给催生了定居的炊烟,易水河畔最早的烟火气,就从这石与石的相拥里升起。

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出现与广泛使用,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脱离初始状态,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成系统,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。

石斧

史前时代

的“瑞士军刀”

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核心工具,石斧选用坚硬的石材,经历先民一锤一凿精心打制,一磨一砺精细雕琢而形成。

它们的造型简洁却暗藏巧思,一端是锋利的劈砍刃部,另一端便于握持或装柄。既是狩猎利器,也是伐木垦荒的工具,堪称史前时代的“瑞士军刀”。

这不仅是石器制作技艺的凝练,更是史前人类适应大自然,改造大自然的生动见证。象征着人类文明从依赖自然的攫取经济,向主动创造的生产经济跨越的关键一步。曾经,它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保障。如今,成为连接远古与现代的纽带。是揭开易水河畔文明源头的重要物证,静静承载着那段辉煌的史前篇章。

北福地遗址

或许没有恢弘的宫殿

也没有璀璨的金玉

但它有的

是最真实的生活印记

当我们站在博物馆前凝视这些器物

仿佛听见了数千年前

易水河畔的风声、磨石声、炊火噼啪声……

那是人类文明,最初的心跳